2022年11月12日重庆这座豪迈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11月23日,医院员工分批入驻医院,实行闭环管理。连日来,神经科全体医务工作者以“疫情不退、我们不退”的决心与勇气,扎实完成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用不平凡的付出传递希望,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为在院患者筑起坚固的安全防线。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
深知疫情防控工作的严峻性和重要性,神经科医护人员第一时间利用身边有限的物资开始用中草药自制防疫香囊,发放到工作人员及在院患者手中。
神经科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基础疾病多,病情重,失智、失能者多,甚至还有气管切开、长期卧床的植物状态患者,这是一群需要精心照护的患者。疫情当下,患者的陪护大都无法来院。面对这样一群没有家属照顾的患者,而科室人力资源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如何保障患者的正常诊疗和疫情防控工作是神经科医护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
副护士长马义琨每天不眠不休,协调着各项科室具体事务,参与各项疫情防控工作。医护人员每天清晨6点起床,开始给每一位患者采集核酸。每天早、中、晚三次,为患者订餐、打水、送饭。患者差什么,医护人员将自己身边有的物资尽量提供。等忙完患者的餐食再端起自己的盒饭时,饭常常早已经凉了,但大家毫无怨言,匆匆吃上几口饭又开始下一轮的工作。
在护理团队人力不足的情况下,晏宁副主任、唐荣锐副主任和党支部书记方芳主动靠前,带领医疗团队轮流承担起科室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的护理工作。他们不怕脏、不怕累,给患者翻身、拍背、喂食、处理大小便,确保患者得到24小时全程精心照料。因“脑梗死”而瘫痪在床、不能言语的爷爷因被这群暖心的“大白”照顾得妥妥贴贴,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
坚守在岗位的29位医护人员,同样也是家中还有幼儿的爸爸、妈妈,都是上有年迈父母的儿子、女儿,尽管有无数的牵挂,疫情当前,大家共克时艰,认真履行着作为医者的使命担当。神经科怀孕三个月的两名孕妇宋丹丹、吴海萍在最敏感的孕期,依然坚守在一线工作。吴海萍因工作太劳累而出现腹痛,在短暂的休息、确定胎儿无恙后再次投入到“战斗”中。
每日的消杀工作是一件体力活,“我是男生,我的力气大”,唐荣锐和晏宁两位“大白”背着15kg重的消毒箱对病区进行全面消杀。 每次消杀完毕,身上的洗手衣已被汗水浸湿,两条腿像灌了铅一样酸痛。消杀完毕后,他们立即又投入到临床的诊疗工作中。
失智和失能的患者独自躺在医院,“亲人不在身边,病人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吗?病人能吃饱吗?恢复得怎么样呢?”家属的担忧医护人员感同身受。为了让家属安心,神经科医护人员与家属取得联系后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让家庭成员能够和患者面对面交流。
在各位医护老师在的榜样力量引领下,留守在院的规培学员们也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抗疫的队伍中,践行着医学生的誓言。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由于患者的特殊性,疫情下神经科的诊疗工作尤其困难,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欧洲杯体育投注网站这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里每一位成员都时刻关注着神经科。院党委、院工会第一时间为神经科送来生活物资补给;院感科易晓淑科长多次来到神经科对感控工作进行专业指导;中医科郑俊华副主任医师和药学部龙友琦副主任多次为神经科送来预防新冠汤药和感冒药物。
由于工作强度大、对家人无比牵挂,神经科医务人员也或多或少出现了焦虑、情绪低落的情况,心理卫生中心王我副主任团队及时介入,引导医护人员进行心理放松;怀孕三个月的护士出现腹痛,因病区临时管控不能完成各项检查,妇产科、彩超室、检验科的同仁们排除重重困难,制定治疗方案,及时进行检查,确保胎儿安然无恙;医院志愿者团队将患者家属送至院区门外的营养汤糊等饮食一件一件运送至病区……疫情下,神经科感受到了来自全院上下的关爱。
疫情当下,神经科的医护人员“战斗”在一线,以科室为家,没有回去。家人虽然无比的支持他们的工作,但是大家心里也无时无刻充满着牵挂……科室宣传小组积极收集家人的祝福,制作成短视频,为在科室抗疫一线的同志们送去温暖的祝福与动力。
白衣执甲,赤胆怀德
白衣执甲为苍生,赤胆怀德抗疫情!近日重庆气温陡转直下,寒冬已然来临。尽管已连续坚守岗位十余天,但神经科人在这个疫情暴发的寒冬依然满怀热情,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尽心尽力地照顾着每一位患者,展现了每一位神经科人的责任和担当!疫情逐渐好转,患者们也陆续出院,医患间守望相助的真情,是这个冬日的暖阳,让人倍感温暖又充满力量。这场战“疫”,相信我们必胜!
撰稿:马义琨 陈希
核稿:方芳 晏宁 唐艳光
审稿: 周善璧